圖為鄧翠云和工人在車間交流產品工藝。 王 翔攝
金秋時節,在江南街道向陽村的年糕加工廠內,處處是忙碌的生產景象。年糕師傅們忙著將蒸熟的大米放入年糕加工機中,隨著機器的轟隆運轉,一根根年糕制作完成,工坊內洋溢著年糕的香味。
“現在我們年糕的銷量很好,多虧了村干部和鄉賢們,他們幫我們規劃建了新房子,村里修建了水庫,我們現在做年糕用的水都是免費的,讓我們少了不少支出。”年糕加工廠相關負責人高興地告訴記者。
向陽村是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手工年糕、麻糍、大米面等都是該村的特色農產品。近幾年,以生產手工年糕為主的糧食深加工產業在該村越來越紅火,每年能為村民創收近700萬元,村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富裕,而這都離不開村干部和鄉賢們的努力。
曾偉明就是鄉賢中的一員。他1976年從部隊回到村里工作后,就一直扎根基層一線。1988年,時任章家溪村黨支部書記的他,帶著村民們開始發展村里的年糕產業。他和村干部們一起,到其他村走訪踏勘,吸收經驗,并積極與各批發市場聯系,打通年糕生產銷售渠道,讓村民們的年糕銷路越來越好。
眼下,曾偉明雖已退休,卻仍為村莊的發展作貢獻。村里將他返聘回來,每當有衛生檢查、政策宣傳、疫情防控等工作,他都和村干部們一起,沖在一線。
飲水思源,不忘桑梓。像曾偉明這樣的鄉賢,在向陽村還有很多。近年來,該村高度重視鄉賢在產業振興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優化人才服務保障,吸引在外地鄉賢回歸家鄉創業,成為村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領頭雁”。
“逢年過節,我們村都會組織鄉賢聚聚,為村莊下階段的發展出謀劃策。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挖掘鄉賢資源,在辦公大樓內為鄉賢們設立一個工作室,讓鄉賢參與到村莊發展的方方面面,為向陽村發展更上一臺階提供持久力量。”向陽村黨總支書記張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