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江湖人稱“肺癆”,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重大傳染病。它是一種古老的疾病,18至19世紀曾造成歐洲四分之一人口死亡,被稱為“白色瘟疫”。近年來,其發病率居于傳染性疾病前三,患者死亡率僅次于艾滋病和肝炎。別看它名字里帶個“肺”,它可不只攻擊肺部,全身各處都可能被侵犯,不過肺部仍是它的“主戰場”。
肺結核的癥狀可以用“警報信號”來概括:咳嗽、咳痰。如果發現自己持續咳嗽超過2周,并伴有痰(甚至帶血)、低燒、盜汗、乏力、體重下降等癥狀,那就要警惕了!這可能是肺結核的征兆,應立即到結核病防治機構或醫療機構就診檢查。
肺結核是否都具有傳染性
在結核病中,具有傳染性的主要是肺結核。人與人之間的呼吸道傳播是主要傳播方式,特殊情況下偶可經消化道、皮膚及眼結膜感染,但這些都不是主要途徑。結核病的傳染源主要是痰菌陽性的肺結核患者,因為他們在咳嗽、打噴嚏、大聲說話和吐痰時,會將含有結核菌的飛沫散播到空氣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導致感染。如果患者隨地吐痰,痰中的結核菌會隨揚塵飄散,也會造成傳播。肺結核的傳染性與排菌量密切相關,排出的結核菌越多,傳染性越強。與患者接觸越密切,感染風險越大。肺結核傳染性最強的時期是在確診及治療前,經過規范治療后傳染性會迅速降低。因此,早期發現和及時規范治療肺結核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減少傳播風險。
結核菌的生存環境及滅活方法。
結核菌生存力較強,在室溫和陰暗環境中,干燥痰液內的結核菌可存活6-8個月;附著在塵埃中的結核菌可保持傳染性8-10天。結核菌對低溫耐受性較好,在-6℃左右可存活4-5年。對干熱也有較強耐受性,需在陽光下暴曬2-7小時,或在100℃下處理4-5小時才能被殺滅。患者用品經強烈陽光直曬半天即可達到消毒效果。在濕熱環境下,結核菌更容易被殺滅:60℃30分鐘、70℃10分鐘、80℃5分鐘或90℃1分鐘即可滅活,因此煮沸和高壓蒸汽是最有效的消毒方法。
暴露的結核菌接觸70%酒精5-30分鐘后可被殺滅,因此可用酒精進行皮膚消毒。此外,0.5%濃度的“84”消毒液作用15分鐘也可殺滅結核菌。但如果結核菌混在痰液中,酒精或“84”消毒液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感染結核菌后一定會發病嗎?
健康人感染結核菌后不一定會發病。多數人感染后由于免疫作用形成潛伏感染狀態,僅在免疫力下降時才可能發病。少數人因結核菌致病力強且抵抗力低而直接發病。在我國,約20%人口是潛伏感染者,其中5%-10%可能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
如何治療肺結核?
抗結核藥物治療(又稱化學療法)是現代結核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其他方法均為輔助。化療是控制結核病傳播的唯一有效手段,也是防控結核病流行的主要武器。目前常用抗結核藥物有十多種,能滿足大部分患者的治療需求。結核病化療原則是: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和全程用藥。只要遵醫囑規范治療,絕大多數肺結核是可以治愈的。
結核病患者如何促進康復?
患者首先要完全配合醫生治療,堅持規范、全程用藥,不可自行停藥或隨意調整劑量,否則不僅影響療效,還會增加耐藥風險。其次,要定期復診,讓醫生及時了解病情變化和藥物不良反應,根據復查結果調整治療方案。此外,患者要注意規律作息,保證休息,多飲水;加強營養,多攝入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蛋、奶)和新鮮蔬果。同時要戒煙限酒,避免過度勞累和超負荷勞動。平時要保持良好心態,避免情緒低落影響免疫力。
結核病治愈后復發率較低。影響復發的因素包括患者身體狀況、病情嚴重程度、是否存在耐藥菌感染、治療方案合理性及治療依從性等。為預防復發,治愈后要均衡營養,適當鍛煉,提高免疫力。還要定期隨訪復查,及時發現復發跡象。
如何預防結核病?
我們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打噴嚏時要用手帕捂住嘴,避免面對他人,更不要隨地吐痰;房內要經常通風換氣,人群密集的地方更要注意。其次,就是要注意增加營養,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及富含維生素的蔬果,少吃或不吃含脂肪高的油膩食品,增強體質,要多鍛煉,提高免疫力。再有就是青少年要定時進行體檢,新生兒要接種卡介苗,以使機體產生免疫、減少結核病的發生。如果家中有肺結核病人的話,一定要把病人安置在一定環境中,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要及時消毒處理,用具等都要和健康人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