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市充分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與推進機制,探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舉措、新路徑,一幅幅宜居宜業的共富畫卷在我市農村大地徐徐展開。
2024年,是我市鄉村共富成果斐然的一年:全市10家“共富工坊”入選省級示范名單,居臺州第一;“幫農客”等共富做法創出全國性經驗……我市正以磅礴之勢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越來越多的示范樣板。
“共富工坊”躍動增收脈搏
鄉村一不缺自然資源,二不缺人力資源,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致富動能?這是鄉村振興路上的一道必答題。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動“共富工坊”建設,一個個工坊在農村落地成長,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
走進永豐鎮留賢村的“共富工坊”,縫紉機運作聲不絕于耳,十多名員工在各自工位上熟練地縫制著太陽傘傘面。該工坊以來料加工為主,對員工的技術、體力要求較低,工作時間相對靈活,因此成為許多村民的就業好去處。
員工馬優麗說:“每個月我在這里能賺到四五千塊錢,這里離家也近,特別方便我照顧孩子,很高興能有這么好的工作。”
共富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我市堅持全面覆蓋、普及普惠、人人享有,真正將“共富工坊”打造成群眾的暖心之坊。
2022年以來,我市以“政府牽頭+工坊主導+企業合作+農戶參與”為模式,持續推動“共富工坊”迭代升級,共富做法創出全國經驗,《新華每日電訊》頭版頭條報道我市共同富裕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農旅融合、電商直播、產業賦能等六大類復合型“共富工坊”238家,通過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輻射帶動4.3萬余農戶,累計發放訂單加工費3.6億元,助力村集體年增收超1800萬元。
助農隊伍鋪就富農之路
除了全面鋪開“共富工坊”建設,我市還深度推進“人才興農”計劃,將優秀人才集聚到鄉村振興的最前沿,培育起一支支助農隊伍,將“共富”之路越走越實。
“小的枝條要去掉,留下粗壯的枝條,這樣長出來的果子才會大……”在白水洋的家庭農場里,農技專家向果農羅昌海講解楊梅種植技巧。這些年,每到楊梅種、采、銷的關鍵期,當地的“幫農客”團隊就會來他的農場提供指導與幫助,助力羅昌海的楊梅事業越干越紅火。
“幫農客”團隊是我市為了更好服務于農而組建的助農團隊。團隊不僅有熟悉村風民情、關注市場行情、擁有人脈資源的“農百曉”,也吸納了供銷社、金融機構、物流公司等專業力量。自組建以來,無論是選種育苗,還是產品銷售,“幫農客”都成為了農戶們的堅實依靠。
“幫農客”王必光打通銷售渠道,匯溪鎮的高山鴨蛋走進了商超貨架;村干部高英川成立全市首家垂面共富工坊,讓垂面身價翻倍;“幫農客”一體化交易平臺的上線以及供銷社系統“供富大篷車”物流專線的開通,助推全市農產品銷售超千萬元……759位“幫農客”正奔走于我市的田間地頭,激揚起朵朵致富浪花。
借“綠”生金 增色興村畫卷
我市不僅是農業大市,也是文旅強市。在“兩山”理念指引下,我市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和鄉村特色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文旅事業,變“詩和遠方”為“富民經濟”。
今年以來,江南·溪望谷緊緊圍繞“自然、萌寵、露營”三大主題,以自然微度假目的地為載體,緊密鏈接溪望樂園、野溪灣營地等周邊業態,融入特色嘉年華、巡游周年活動,輻射出一片多功能、多服務的戶外休閑樂園。
不論是露營基地、研學農場、鄉村創業空間、高端民宿等精品業態的發展,還是稻田巡游、草坪音樂會、篝火晚會等多彩主題活動的開展,都讓江南·溪望谷成為眾多游客心中的休閑勝地。
新樹坑村、孔丘村、大泛村……像江南·溪望谷這樣借“綠”起飛的鄉村不計其數。近年來,我市持續“掘金”鄉村資源,尋找各個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最優解,在點上造精品,在線上成風景,在面上出形象,借助全域旅游矩陣,打響鄉村旅游品牌,將興村之路越走越寬。
截至目前,江南·溪望谷累計吸引游客90余萬人次,產生經濟效益近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450余個,沿溪各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翻番。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富戰略的中心任務,也是共富路上久久為功的大民生。未來,我市將持續建好江南·溪望谷、臨海蜜谷及三江稻夢、溪山有道、樂活小芝、溪野括蒼、蜜境尤溪“2+5”共富樣板,加快推動和美鄉村、未來鄉村連片成景,書寫亮眼的共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