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橋鎮婁下村,有位大伙公認的“最美農指員”和“人民好警察”。他人如其名,為人公正又盡忠職守,村里有了“麻煩事”,村民碰到“煩心事”,大家都會找他“說說理”“出出主意”。
擔任農指員一年多以來,他始終懷揣著一顆赤誠之心,腳踏實地為民服務,逐漸成為村民朋友的知心人,打通村莊發展死結的貼心人。他,就是市公安局民警、杜橋鎮婁下村農村工作指導員(第一書記)王正忠。
巧解死結的“操心人”
2023年11月的一天,杜橋派出所收到了一封手寫感謝信。這封洋溢著對王正忠感激之情的信,來自婁下村的1537名村民。
婁下村地處杜橋鎮東郊,轄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僅120余畝耕地。在農業發展規模受限的情況下,該村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村內光商場、店面、廠房就多達50余家。2023年初,王正忠到任時,村里年集體經濟收入1400余萬元,但他也發現一個問題:村里被拖欠租金等各類款項達700萬元,這直接影響到村集體經濟的健康運行和村民的切身利益。
想要著手解開這個“死結”并非易事:扯得太用力,容易讓“繩結”纏得更緊;可要是用勁太柔,又無濟于事。為此,王正忠深入走訪,了解情況,探尋最佳解決途徑。經過一段時間的摸排和調查,王正忠組織召開村“兩委”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經大家商量,決定通過法律訴訟、制定黑名單等雷霆措施,督促這些商戶繳清往年租金。在王正忠和村“兩委”其他成員的努力下,短短數月,村里欠款都基本收了上來。
駐村時間不長,卻啃下了一塊“硬骨頭”,王正忠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王大”。
助力發展的“明白人”
王正忠深知,解決一個問題只是開始,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推動村莊的持續發展。近年來,婁下村啟動舊村分批改造計劃,曾有一批改造由于種種原因未通過審批,幾近“擱淺”。
關鍵時刻,王正忠挺身而出,帶領村干部整日奔波于村、鎮、部門之間,積極與各方溝通協調,努力推動改造計劃的進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婁下村的新房建設快馬加鞭。同時,村內主要道路的硬化、亮化、美化等工程也如火如荼地展開,村莊面貌日新月異,村民們翹首以盼的宜居環境指日可待。
然而,王正忠并沒有止步于此。他深知,要讓婁下村真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必須立足區位優勢,謀劃更多的發展項目。他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座談會、入戶走訪等形式開展調研,深入了解村民所想所盼。建設婁下村充電站項目的構想就是在他調研過程中產生的。該項目以婁下村加油站項目為依托,由中石化的合作基金進行建設,總投資140萬元。該項目計劃設立12個充電樁,建成啟用后,其盈利歸村集體所有。目前,項目已完成充電樁和變壓器的安裝工作,預計8月就可以投入使用。這一項目不僅將進一步完善村莊的基礎設施,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帶來20萬元的收入。
為民辦事的“貼心人”
在婁下村,王正忠并不常坐于村辦公樓之內,他更偏愛在村里走訪串門,與村民們打成一片。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工作經驗的老警察,他還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和人脈資源,協助調解矛盾糾紛,幫助處理民刑事案件,為維護村莊安全穩定貢獻力量。
前不久,一戶村民開挖地下車庫時,不慎將鄰居家的地基挖到,鄰居要求其支付2.8萬元的填土費用,遭到拒絕,雙方大打出手。王正忠得知后,第一時間趕往現場進行調解,但雙方就賠償金額僵持不下。為了兩家人和解,王正忠自掏腰包拿出8000元補償鄰居,這戶村民支付了2萬元費用。事后,鄰居家里人聽聞,忙將8000元退回給王正忠,表示與對方握手言和。
此前,村內也發生過“西瓜絕收”事件,兩家村民因口角發生矛盾,一方使用草銨膦農藥噴灑另一方瓜棚,致使其西瓜絕收。“保護人民、打擊犯罪是我的本職工作,我必須站出來伸張正義!”王正忠得知情況后,立刻會同村“兩委”其他成員去杜橋派出所協助調查取證,利用自己的刑偵技術幫助破案。最后該案件公訴到法院進行審理,受害者獲得了相應的賠償。
除了嚴格要求自己沉下身子、干出樣子,王正忠還常利用空余時間,向年輕同志“傳經授寶”,致力于讓更多的干部發揮作用,當好群眾心聲的“晴雨表”、黨群關系的“連心橋”。
“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我深知自己的職責與使命。要真正把群眾的每一件小事當成我們的大事來做,不僅要去做,還要做到位。我堅信,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王正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