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阿姨,給您一個口罩。現在疫情反復,出門一定要記得戴好口罩喲。”
“帶著小朋友出門,我們人多的地方盡量不要扎堆。”
“阿公,這是防疫小貼士,給您一張,帶回家和家人多看看!
……
一大早,古城街道巾山小區里就響起了這樣貼心的聲音。循著聲音望去,原來是一位“紅馬甲”正在小區公園里忙碌著。一根及腰的麻花辮,身上斜挎著一個黑色的繡花布袋,身材不高,說話卻中氣十足,辦事麻利爽快。她,不是別人,正是市菁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趙曉菁,也是小區居民口中的熱心人“趙老師”。
今年50歲的趙曉菁,專心從事志愿服務已整整7年了。自疫情爆發以來,“防疫”就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將時針撥回今年的春節。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值班室,幾乎成了趙曉菁的“專職辦公室”。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她和市菁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志愿者們幾乎天天坐在這里,只做一件事:接聽防疫熱線電話,并將當天接聽到的熱線電話信息輸入電腦,及時反饋給市疫情防控總指揮部。
“我準備過幾天從湖北回臨海過年,需要幾天內的核酸檢測?”“現在我人在杭州,但是車還在臨海維修,我如果坐動車回來會不會被隔離?”……一個個問題里,透著焦急的語氣,通過一根細細的電話線,來電者向趙曉菁和志愿者們拋來疑惑。每次接起電話,趙曉菁他們都耐心地向對方解答。從早上到晚上,同樣的答案,他們要說上百遍。那段時間,趙曉菁的嗓音總帶著微微的沙啞。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問題,是防疫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如果處理不好,會給后續的人員管控、核酸檢測等工作帶來不小壓力!壁w曉菁告訴記者,1個月的時間里,她和志愿者共接聽了2萬多個防疫熱線電話。為此,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給市菁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送來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助力防疫見初心共克時艱擔使命”。
春節過后,疫情呈多點散發態勢,趙曉菁和她所帶領的志愿者們要做的工作也多了起來。打開她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服務中心的志愿者活動情況。從防控點位、防疫物資到人員安排,再詳細到群眾的日常反饋,都一一記錄在冊。趙曉菁說,從2月底開始,根據市疫情防控需要,她帶領志愿者們支援古城街道人民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那些天里,這支隊伍除了在各社區做好防疫宣傳,還要上門對住戶進行登記,為此,趙曉菁每天都要提前做好轉天的防疫志愿安排。
在巾山小區,趙曉菁敲響了住戶周志云的家門,她耐心地詢問周志云,近期是否去過外地?家中是否有需要居家隔離的人?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得到答案后,趙曉菁掏出了手機,告訴周志云,為了方便聯系,她建了“社區居民微網格防疫聯絡群”,如果有防疫相關的問題,都可以在群里咨詢她。同時,萬一出現了居家隔離的情況,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幫助的也可以在群里交代她去處理。這些樸實又暖心的話語與舉措,一點點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疫情下的小城充滿了濃濃愛意。
“真是太謝謝你們了,做事太周到了。每次看到你們穿著紅馬甲在小區里忙活,我就覺得特別安心!痹谖⑿湃豪铮苤驹瓶吹搅瞬簧偈煜さ纳碛,他們都是住在附近的鄰居。許多居民白天不在家,為了能全方位地了解居民信息,趙曉菁和志愿者們有時候就利用晚上時間,上門再跑一趟白天未能聯系到的居民。說到這里,他忍不住給趙曉菁和她的志愿者團隊點贊。
看到大家臉上的笑容,聽到充滿感激的話語,趙曉菁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在她看來,為大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是一種快樂。她這份簡單的快樂也在無聲地感染著更多的人。今年58歲的蔡翠華跟著趙曉菁做志愿服務有7個年頭了。說起當初加入這支隊伍的初衷,她說:“在趙老師身上,我感受到了無私奉獻的善良。跟著她做活動,我打心底里高興!边@也鼓舞著蔡翠華每一次志愿服務都搶先報名,并不斷帶動身邊的親戚朋友加入其中傳遞溫暖。
春光正好,防疫繼續。趙曉菁和志愿者們依然每天為社區防疫的各種瑣碎事情忙碌著。靜水流深,真愛無言。對趙曉菁他們而言,“看到大家能舒心地走出家門,享受這世界的美好”是最樸素也是最強烈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