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臨海北固山望天臺南麓,在恩澤醫院舊址的庭院中,一株枝繁葉茂的參天古樟映入眼簾,樹冠蒼翠濃密,如一片清涼的海罩住庭院,讓人在炎炎烈日下也能享到一方清涼。
枝葉掩映間,院內主樓中央鐫刻的“恩澤醫局”四個字清晰如昨。
這里原是“陳家三大夫”的后花園,昔日“春則桃花滿園,望之如錦”,世人便稱它為“小桃源”。250多年前,陳氏后人親手種下這株樟樹。此后歲歲年年,樟樹的枝葉愈發繁茂,也見證了恩澤醫院篳路藍縷的建院歷史。
19世紀末,英國傳教士兼醫生白明登遠渡重洋來到這里,買下這片土地,建起“恩澤醫局”,成為整個臺州地區最早的西醫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白明登被召回英國。1933年,陳省幾購下醫局取得產權,改為“恩澤醫院”讓這份醫者仁心繼續在此扎根。戰火紛飛的年代,院子里的老樟樹依舊挺拔佇立,悄然見證了一段跨越國界的救援往事。
1942年4月,“杜立特行動”轟炸日本東京,2架美軍B-25轟炸機在完成任務后飛到中國沿海時,因燃料不夠,于18日傍晚緊急迫降三門灣附近海域,7號機組的4名飛行員身受重傷。
4月20日,接到求援信號后,恩澤醫院的醫生與護士連夜趕赴現場,將傷員送到臨海恩澤醫院進行救治。
“當時,7號機組的機長勞遜就住在樹下的一間病房。他的傷勢最嚴重,膝關節至踝關節的肌肉已壞死,5顆門牙全被撞掉,其中一顆嵌到了頭骨里。那時候條件有限,沒有止痛藥可用。勞遜一邊發著高熱,一邊還要忍受劇痛。”恩澤院史館主任黃米武介紹。
窗外樟樹的葉子被風吹得沙沙作響,濃郁的樟香飄散開來,混合著青草的氣息,彌漫在整個庭院。勞遜時常望著窗外,聽風吹動樹葉的聲音,聽喜鵲在樹枝上喳喳叫,以此分散注意力,緩解身上的疼痛。
勞遜在后來的回憶錄《東京上空30秒》里,這樣寫道:“我因此便有了一間安靜、獨立的房間,落地玻璃門外面就對著醫院的花園。”“外面的小花園十分美麗,未經修建,但美得很自然。中間是一口石圈井,經常可以看見喜鵲和鷹。”
同名影片《東京上空30秒》中有一段簡短的對白令人印象深刻。勞遜對陳慎言說:“你救了我的命,醫生。”陳慎言回答:“我希望有一天你還能回來。”
烽火已逝,舊址仍在。古樹郁郁蔥蔥,比當初更為粗壯挺拔,仿佛在等故人歸來。
樟樹的花語是純真的友誼,代表著友情永不變質。這段80多年前便開始的跨國情誼,正如恩澤醫院舊址中的參天古樹一樣,在愛與希望的包圍下,愈發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