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馮夢龍的《古今笑》(又名《古今談概》)一書編成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他的友人梅之熉(惠連)在《序》里說:“士君子得志,則見諸行事;不得志,則托諸空言。老氏云:‘談言微中,可以解紛。’然則‘談’何容易!不有學也,不足談;不有識也,不能談;不有膽也,不敢談;不有牢騷郁積于中無路發攄也,亦不欲談。夫羅古今于掌上,寄《春秋》于舌端。美可以代輿人之誦,而刺亦不違鄉校之公,此誠士君子不得志于時者之快事也。”由此可以看出馮夢龍乃是有學有識有膽而不得志于時的人。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這樣介紹馮夢龍:“猶龍名夢龍,長洲人(《曲品》作吳縣人,《頑潭詩話》作常熟人),故綠天館主人稱之曰茂苑野史,崇禎中,由貢生選授壽寧知縣,于詩有《七樂齋稿》,而‘善為啟顏之辭,間入打油之調,不得為詩家’(朱彝尊《明詩綜》七十一云)。然擅詞曲,有《雙雄記傳奇》,又刻《墨憨齋傳奇定本十種》,頗為當時所稱,其中之《萬事足》《風流夢》《新灌園》皆己作;亦嗜小說,既補《平妖傳》,復纂‘三言’,又嘗勸沈德符以《金瓶梅》鈔付書坊板印,然不果(《野獲編》二十五)。”
《古今笑》是馮夢龍從各代正史以及野史筆記中搜羅出來的笑話集,略加點評,便有了漫畫的效果。像“措大言志”“《漢書》下酒”“一句詩”等條目都是廣為人傳的。這部書里有兩條寫到臺州臨海的一位名人蔡潮。
一條見于“機警部第二十三”之“蔡潮”:
方伯蔡潮,談笑風生。有同官迎都憲于江中,冬月群擁爐坐。公至。哄然曰:“蔡公至矣,請一謔談。”蔡曰:“無也,但昨聞江中盜劫商船,俱檀降牙香。相與謀曰:‘買之利微,棄之可惜。吾輩為此事久矣,向賴天保護。盍焚此香答之?’香氣透天,上帝將謂人間作好事,令二力士訪之。非也,乃一群老盜在此向火耳。”滿座大笑。
另一條見于“談資部第二十九”之“蔡霞山對”:
蔡霞山督學楚中,行部試士,見一生坐小舟讀書。蔡呼生至,令其屬對曰:“未明求衣。”生未答。蔡曰:“何不對:臨渴掘井?”
以上兩條細品皆有深意:第一條諷朝官為老盜;第二條則譏書生臨時抱佛腳。
蔡潮(1467-1549),字巨源,號霞山,何奏簧的《民國臨海縣志》將其收入明代名臣的條目中,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先后任兵科給事中、湖廣按察僉事和提督學政、貴州布政司右參議、福建布政司右參政、河南右布政使。在地方上為官,也曾造福一方,在貴州,清平百姓為他塑像立祠祀之,在福建,泉漳二州的軍民為他樹碑表德。
蔡潮為官“心存康濟,志切憂民”,尤其關注橋梁、道路、水利建設等關系百姓生活生產的事情,他的《自詠》詩中有句“勞勞三萬六千日,半為橋梁道路忙”。蔡潮一生建橋百余座、平治道路數萬丈,告老還鄉后,還為家鄉建長石橋、錦衣橋、三江渡、浮風渡,整治大惡灘和泉井洋,為此花掉了自己建讀書樓的錢。蔡潮為人“襟度宏曠,不立城府”,熱情幽默,身居官場,能對世情持批判態度。他著有《霞山集》十卷,刻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1954年,時任臨海博物館館長的項士元從馬料坑紙廠揀回其中的三、八兩卷殘冊,現藏于臨海市博物館,已是海內孤本。
蔡潮之子蔡云程,有乃父之風,建樹亦與其父不相上下。嘉靖八年(1529)進士,官至南京兵部郎中,后調吏部,曾出任云南提學副使,還當過廣東、江西的布政使。他的官聲也很好,后在刑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得罪了權相嚴嵩父子。蔡云程生得儀表堂堂,端莊持重,平時閑居也正襟危坐、身不傾倚。他手書蔡潮的幾句格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明鏡止水以持心,泰山喬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光風霽月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