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氣悶熱且雨水頻繁,形成暑濕交織的氣候特征。在這樣的環境下,人體很容易產生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口干口渴等情況。那么,夏季養生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些夏季的養生之道。
夏天養生先祛濕
相較其他季節,夏季濕氣更容易侵入人體,祛濕尤為重要。
從5個信號幫你識別濕氣。
1.睡眠充足卻依舊困倦:如果睡眠比較充足,但起床后還總覺得困倦、乏力、頭昏沉、精神不振,或覺得身上像有東西裹著一樣,懶得動彈,可能是身體里有濕氣。
2.大便黏膩:大便容易黏在馬桶上,或者使用手紙反復擦也擦不干凈,也說明體內可能有濕氣。
3.刷牙時惡心有痰:刷牙時感覺惡心,喉嚨里總感覺有痰吐不出來,也是體內有濕氣的表現。
4.晨起后小腿總是發酸發沉:這也是體內有濕氣的表現。
5.舌苔異常:健康的舌頭淡紅而潤澤,舌面薄白苔,沒有齒痕,如果體內有濕氣,舌頭的兩邊就會出現齒痕,也就是一些小的牙印。舌苔則分為以下兩種情況: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說明體內可能有寒濕;舌苔粗糙或比較厚、發黃、發膩,說明體內有濕熱。
濕從何生,從根源上減少濕氣的侵襲。
1.久坐不動:運動少的人,經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重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瘀積的濕氣就會越多,很容易形成肥胖。堅持運動可有效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促進濕氣排出。推薦跑步、健走、游泳等有氧運動,適當排汗可加速身體排濕。
2.沐浴后未及時擦干:洗澡后,要充分擦干身體,及時吹干頭發,頭發還濕著時不要直接入睡,濕氣與寒氣會慢慢侵入你的頭部,長此以往會造成頭痛、脫發、頭油多等癥狀。同時,也要記得及時把腳擦干,所謂“寒從腳入”,最好拿毛巾把腳趾縫間的水分也擦干,避免濕氣侵入身體。
3.常熬夜: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時間還不睡覺,肝臟得不到休息,身體就容易出現頭暈、腦袋發脹、眼睛干澀脹痛等肝膽濕熱的癥狀。
4.飲食油膩:過量食用油膩的食物會傷害脾胃,降低其運化能力,從而助長濕氣生成,停留在體內。
5.貪食生冷:貪食生冷、酒飲及飲食不規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濕。這些因素容易導致脾胃功能變差,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使濕氣在體內累積。
人體自帶“祛濕器”
——尺澤穴+委中穴
將手微微彎起來,攥成拳在肘橫紋的位置,來回撥動時會感受到一根硬硬的筋,這個筋的外側就是尺澤穴;腘窩橫紋正中央的穴位,就是委中穴;兩個穴位的操作方式一致,先找準穴位后順時針按揉20次,接著再逆時針按揉20次,力度一般以有酸脹感為宜,每個穴位按揉3分鐘即可。
夏季飲食有講究
1.清淡飲食,均衡營養
高溫天氣下,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消化系統負擔加重。因此,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同時,可以適量攝入奶、蛋、瘦肉等優質蛋白質,以滿足身體所需。另外可以適量食用富含鈣、鎂的食物,如綠葉蔬菜、堅果等,以保證礦物質攝入充足,增強體力,保持身體健康。
2.不貪寒涼,巧用替代
高溫天氣,人們喜歡吃冰糕、冰沙等寒涼食物降溫。然而,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容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引發腹瀉等癥狀。可以選擇天然的食物防暑降溫,比如綠豆、苦瓜、西瓜、黃瓜等應季清熱解暑食物,但是注意不可多貪。
3.合理飲水,適當補充
高溫天氣容易出汗,出汗后要及時合理補充水分,但不建議飲用含糖多的飲料,可以飲用白開水、菊花茶、綠豆湯、酸梅湯等。出汗過多會導致體內鹽分丟失,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建議吃些含鉀的食物,如綠葉蔬菜、香蕉、土豆、鮮豆類等,以維持電解質平衡。此外,可以適量飲用一些含有維生素C的飲料,如檸檬水、柚子茶等,以幫助身體抵抗炎熱天氣。
4.規律進餐,多吃蔬果
高溫天氣,人們容易出現食欲不振現象。為了保持身體健康,要合理安排餐次,盡量定時定量進食。夏季也是蔬菜瓜果生長旺季,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同時,蔬菜水果中的水分含量較高,有助于補充水分。
5.適當多吃祛濕的食物
夏天我們會遭遇雙重濕氣的攻擊,一重是外濕,就是天地之交產生的濕氣。還有一重就是內濕,內濕與外濕一起來會造成“濕氣困脾”的局面,可以食用山藥、米仁、赤小豆、白扁豆來健脾祛濕。
夏天養生小常識
1.不要無節制地吹空調,切不可讓空調對著身體吹。空調的風對我們來說就是虛賊邪風,最容易侵襲我們的身體,容易導致頸椎病、腰椎病、關節炎、腹痛腹瀉等。
2.不要害怕出汗。夏天是唯一可以多出點汗的季節。夏天我們的毛孔張開,通過出汗的方式,把秋天冬天收進來、藏進來的各種濕毒、寒毒、熱毒排出去。通俗地說,就是把五臟六腑的垃圾全清理出去,只有這樣在即將到來的秋天、冬天才收得進、藏得住。
3.不要生大氣,心臟不好的人小心心梗。夏天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五臟是心,心在五行中也屬火,所以夏天通常有些心浮氣躁,心火旺盛。夏天不能生大氣,生大氣會導致中風,心梗猝死,尤其是有高血壓、心梗、腦血栓的人群。
4.要注意保護我們的陽氣。所謂“春夏養陽”,夏季陽氣旺盛,機體陽氣較為充沛,我們可以通過艾灸、三伏貼等方式幫助恢復扶助人體的陽氣,加強衛外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