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呼嘯,飛雪迷離,冬至已悄然而臨。冬至又叫冬節、長至節,一般在每年陽歷的12月22或者23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里最長的一天,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佳節。
冬至,冬而至也。沿海的初冬天高氣爽、風和日麗,感覺不到冬的冷。“行過冬至后,凍閉萬物零”,唯有過了冬至才有手冰腳凍的感覺。經常聽到身邊的老人言:“冬至沒到不算冷!倍几嬖V我們只有過了冬至才算是真正到了天寒地凍的時候。夏伏冬九,冬至之后也就進入“三九嚴寒”的冷凍模式。雖然臺州的三九不會如北方的河面上能結冰,但也能使手腳冷痛生凍瘡。
冬至咸圓
都說“冬至大如年”,農村似乎對這個節格外在意。其實我是這樣想的,冬至將至,農事了結。忙了一年的農家人也為慶祝這一年的大獲豐收,正好借個節一家人聚聚做些美食奢侈一下。
每一個農歷的傳統佳節自然都離不開美食。元宵的糟羹、清明的青餣、端午的粽子,冬至圓自然是冬至的節日招牌,冬至圓分咸圓和甜圓。咸圓又有菜餡圓和肉圓之分,甜圓也有擂圓和湯圓之別。
改革開放之前的農村,生活普遍艱難,唯有節日里才能過個有儀式感的日子。每年的冬至前幾天,農婦們就開始準備過節的各種食材。逢鎮上或附近大村有集市,會急著去買點蝦皮和肉皮之類的貨品。我們家的冬至咸圓印象最深刻就是豬油渣蘿卜餡,母親把地里剛剛拔出來的胖蘿卜,放在清溪里洗干凈剁成丁。再把藏在小壇里的豬油渣放在菜板上剁成末,現在的孩子可能對豬油渣不屑一顧,而我們那時卻金貴得很,趁母親不注意,偷上一塊豬油渣往嘴里送,嚼上一口滿嘴噴香,感覺人間美味留在舌尖上。那個時候的食材真的簡單,一壇豬油渣、一把蝦皮、幾個白蘿卜就把想了一年的冬至圓想到嘴里。盡管簡單,然而對于農村人來說也不是容易的事,豬油渣并不是現在買肉那么簡單,想吃就能吃得上的。農村人一頭豬吃一年,這個肉只有逢年過節或者家里來客人才能吃得上。豬油渣也就來得不易,沒有豬油渣的陪襯,冬至圓也就唯有畫圓飽眼了。在我們望眼欲穿的那個冬至中午,我們四合院里的鄰居,似乎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都端著碗坐到門口吃。院里的鄰居一邊吃著,一邊聊著。笑意在一張張的臉上蕩漾著。我坐在竹椅上,端著白瓷大碗,白胖胖的冬至圓在冬陽下閃著亮亮的光。我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冬至圓,糯米粉的軟糯、蘿卜的清鮮、蝦皮的腥香、豬油渣的肉香,一下子沖擊著我的味蕾。這種海山結合的美味在舌尖上打轉,在咽喉間流淌,讓我對冬至每每難忘。
冬至除了冬至圓還有冬至扁食。早些年都說北方水餃南方扁食,豬肉、豆腐干、胡蘿卜、香菇、筍等十幾種菜品切成丁,豬肉末爆炒放一把蝦皮炒香,再倒上各種菜翻炒。一張張四方的扁食皮幾個卷就成了一個個扁食,翹角的扁食很像一只只耳朵,怪不得剛學會說話的孩童直接喚作“吃耳朵”。近幾十年,臺州經商的人遍布天涯海角,也學會外地的飲食,南方北方的美食也就混合一起了,再說水餃的包法比扁食也簡單,因而冬至水餃也早已上了臺州人的餐桌。
冬至甜圓
冬至吃了咸圓必吃甜圓的,母親說清明吃青餣冬至吃甜圓,清明前后秧田撒谷,連接著農田生活就開始了,農活到了冬至基本上就不多了。這也是我特別喜歡冬至的原因。甜圓比咸圓的個子要小多了,搓成鴨蛋形的糯粉團,放上紅糖、芝麻和豬油,最后用牙簽在圓身上戳兩下,煮的過程中,湯水滲進粉圓內融化了豬油和紅糖。吃的時候,咬一口糯糯的皮,甜甜的糖水,甜糯到心窩里,覺得生活也甜蜜無比。以前的人對生活的需求不多,能吃飽穿暖就感覺生活得無比幸福。當下生活條件好,甜圓也是按個人的口味來做,有些主婦用紅糖拌芝麻、桂花當餡。和湯圓外形有些不同,吃起來的口味是一樣的甜糯。每次吃個冬至甜圓,我心里的感覺和舌尖上一樣甜蜜,如今的農民吃不吃冬至甜圓都與農活無關,但心里對生活仍然懷有敬意。我已經習慣于冬至吃個甜圓,以祈禱蒼天給予我們更多的甜蜜生活。
說到甜圓也是盡不相同,有些地方吃擂圓,把糯米圓裹上一層厚厚的豆黃粉,這叫擂圓,也有叫“反糙圓”的。有些地方的擂圓,就把糯米圓揉圓落湯煮熟,拌上豆黃粉即可入口。有些擂圓中間也是包有豆沙等糖餡,再裹上豆黃粉再吃。喜歡吃糯米圓的人,咬一口軟糯蜜甜口感細膩,覺得特別糯口。
進入新世紀,翻開新華章。老百姓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想吃個肉圓是分分鐘的事,F在吃的冬至圓基本上都是豬肉圓,家里的老人嫌豬肉圓膩口,要做幾個菜餡圓。如今的菜餡圓早已今非昔比了,豬肉、香菇、筍、蝦肉等各種配料,甚至十幾種的口味鮮美的菜品剁成丁炒成餡,光看著餡料就足以讓人垂涎三尺。豬肉圓自然是冬至節的主角,肉餡里調上各種調味品,揭開蒸鍋,一陣濃香撲鼻而來,盡管肉圓噴香,孩子們對冬至圓的渴望與我們兒時無法相比的,因為他們現在無論什么時候想吃,都能吃上人間美食。
每次吃到糯香的豬肉圓,我就會想起曾經的豬油渣蘿卜圓,曾經的艱苦歲月讓我們學會生活的堅強。如今的豬肉圓讓我們體會到生活的蒸蒸日上,更需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為何冬至要吃冬至圓?我想中國人講究團團圓圓、圓圓滿滿。而冬至時節已到歲末,田園滿收算是圓滿,做工、經商的人到了年末,都能估算出一年的收入,算是圓滿。孩子學了一年的知識也多了見識?傊,一家人一年的奔忙到了冬月都有了圓滿的結局。用冬至圓來慶祝這圓滿的結局是最恰切不過的。
祭祖與祭冬
冬至除了吃冬至圓,還有更重要的儀式就是祭祖,這是祖輩留下來的傳統項目。祭祖不是單單一個儀式,而是為了讓后人更好的記住祖輩為后人開拓了一片天地,讓后人謹記先人的優良品質,以先人的好品質為鏡子,時刻要求自己做個努力生活的人。
冬至祭祖需要六個菜,這是按家庭條件來定,以前農村里的六個菜大都是肉皮膏、筍干、魚、蝦,蠶豆、豆腐,好不容易湊齊碗頭過個節。如今的菜品是完全不同的,紅燒豬肉、紅燒豆腐是必不可缺,再來蝦(子孫蝦)、魚(年年有余)、蟶,蠶豆,等六個必有的碗頭上桌,擺上筷子倒上黃酒點香蠟燭,跪拜邀請先祖一起過冬至,再祈求先祖保佑一家人身體健康、工作順利;也祈求祖宗護佑年年得個好收成。祭祖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敬祖思親的傳統美德。
有些地方大祭祖,這是祭冬。據說古時祭冬儀式很隆重的,唐宋時期,冬至時日,帝皇要設壇祭冬,大小官員都要參加祭冬大典。祭天祭祖,以謝天地這一年給予的風調雨順,也祈求下一年的五谷豐登。
民間也有延續祭冬儀式,一個村子或一個姓氏的族人在祠堂里舉行一個大型的祭祀活動。杜橋三石徐徐氏祠堂每年冬至都會舉行一個隆重的祭冬儀式。杜橋、四岔、涌泉以及三門等地的徐氏族人攜兒帶囡來到祠堂參加祭祀活動。上千人的徐氏祭冬儀式很是壯觀,長幼有序,祭拜祖輩,追思先人。祭冬不只是為了祭祖,是對祖先的敬仰,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尊重。
冬至,人間的一切美好都如約而至,冬至圓,圓了臺州人的夢。臺州人的冬至圓,蘊著山海的味道,藏著鄉愁的記憶。